跳至主要內容

微服务和单体的区别

2025年6月15日大约 3 分钟快速启动快速启动微服务和单体的区别

一、核心差异对比

维度单体架构微服务架构
部署整体打包部署服务独立部署,容器化(Docker+K8s)
技术栈统一技术栈不同服务可使用不同技术栈(需谨慎)
通信方式进程内调用HTTP/RPC (Feign/Dubbo) 跨进程通信
运维复杂度★☆☆☆☆ (低)★★★★☆ (高,需服务发现/监控/日志聚合)
开发效率初期 ★★★★★ (高)跨服务联调时 ★★☆☆☆ (较低)
扩展性垂直扩展(Scale-Up)水平扩展(Scale-Out),按服务伸缩
容错能力单点故障导致整体宕机故障隔离(熔断/降级),部分服务可用

二、如何理性选择架构?

选择单体架构的场景

  1. 团队规模小

    • 开发人员 ≤ 10人,无需跨团队协作
    • 示例:初创团队快速验证MVP产品
  2. 业务复杂度低

    • 功能模块<10个,无高并发需求
    • 示例:内部管理系统、小型工具类应用
  3. 交付周期紧迫

    • 需在1-3个月内上线第一版
    • 微服务的拆分会显著增加设计成本
  4. 基础设施薄弱

    • 无专职DevOps团队,缺乏容器化/自动化部署经验

选择微服务架构的场景

  1. 业务高度复杂

    • 存在可独立迭代的子域(如电商的订单/支付/库存)
    • 不同模块需差异化的技术方案(如AI服务用Python,交易用Java)
  2. 团队规模庞大

    • 多个开发团队需并行开发
  3. 弹性伸缩需求

    • 部分服务面临高并发(如秒杀系统),需独立扩缩容
  4. 容错性要求严格

    • 核心服务故障不能影响全局(如支付服务熔断后购物车仍可用)

三、避免架构选择的常见误区

⚠️ 不要盲目跟风

⚠️ 警惕拆分过早

⚠️ 成本意识

四、架构演进建议

最佳实践路径:

五、总结

不同的团队可能需要不同的架构方式,那么一套系统如何同时能满足2种不同架构方式呢?1个项目同时支持2种架构方式时,能否让开发者更加轻松呢?有没有办法让单体架构演变为微服务架构这个演变过程变得简单呢?

「灯灯」提供了一套解决方案,让一套代码同时支持微服务和单体两种架构,无需修改代码便可灵活选择使用不同的架构,代码更可以无缝平滑迁移。一套代码快速支持不同的项目、运行和部署环境。

基于「灯灯」来开发系统,对于同一个项目,代码只需要写1遍,在项目前期或者本地开发时以单体架构启动项目,项目后期或服务器部署时使用微服务架构启动项目。

👆🏻👆🏻👆🏻上面是评论区,对系统、本页文档什么疑问,可以在评论区留言。
❗️❗️❗️若评论区无法显示,请使用"手机热点"或"科学上网"。
5.1.0已发布: